大家都說劇場回來了!七月以後,社交媒體上再次充滿了各類演出資訊,愛好劇場的朋友們又再一次為如何選擇節目而煩惱。四年前,前進進編排了劇團史上最瘋狂的二十周年紀念劇季,而原來,今年「劇場回來了」之後,我們編排的活動量竟然並不比二十周年遜色。年初,我們說,這是「真實與想像」之年。說的是劇目,也同時是心情。那時疫情仍在高峰,變數多,但我們真的按耐不住了。密集出牌,半年埋單,慶幸五月的《鐵行里》,六月的《潛行者地圖》以及七月《案內人hongkongshima》,一一順利完成,而九月的《被縛的普羅米修斯》亦即將上演。而過了大半年,更緊密的檔期原來還在後頭,因為一個我們數度推延的計劃──「真實劇場探索計劃」,終於可以再度起動了。
這個計劃原定是一個跨越2021和2022的兩年活動,是新文本運動以後我們起動的另一個探索項目。真實劇場,轉譯自Theatre of the Real,或者,Theatre of Authenticity,不過無論哪一個說法,到目前都還不是一個被廣泛使用,並且有著普遍共識的用語。真實劇場這個尚待闡明的觀念最吸引我們的,是它同時指向內容和形式,在新文本的理念以外,提出了另一個尖銳的思考:在這真相缺席的時代,劇場作為一個再現真實的中介,它的真實性從何而來?一個作品的真實性背後的反思和承諾又是甚麼?
計劃的構思從2019開始醞釀,因為明白到「真實」這個觀念的歧義性實在極大,所以計劃中的活動以實踐先行,通過幾個創作人的作品和工作坊,循序地讓相關的觀念慢慢發酵,互相對照,引發討論。但很不幸剛起步便遇上了持續的疫情,整個計劃的進程和次序都給打亂了。幾經折騰後,在這兩年將盡之際,我們決定把這個計劃濃縮在今年十月到明年一月發生,沒了細水長流的舖排,但也許陰差陽錯,卻成就了一個小小的超級劇季。忽然間,一個SEASON OF AUTHENTICITY就在大家眼前。
除了早前已完成的《鐵行里》和《潛行者地圖》外,這個忽然而至的劇季包括兩個密集工作坊,一大一小兩個聲音導航戶外漫遊,以及一個「後戲劇」的劇場演出,每一個節目都極具特色,可以說,不同的「真實追求者」,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參與。
假若你認為「真實劇場」必須是一種介入和行動,程展緯的「身份是如何煉成的」工作坊便最適合你參加,因為它絕對是這次計劃裏最另類的嘗試。參加者在程展緯的帶領下,將會深入職場虎穴,第一身從社會環境裏體驗權責、職能、身份等等規範的運作方式,為期一個半月的工作坊就像一次卧底偵探遊戲。程展緯是本地一位特立獨行的觀念藝術家,一向身體力行展現社會關懷。 有他的參與,關於何謂「真實」的探索和討論,定必會變得激烈而睿智。
如果你想循序漸進,從知性分析和專題實踐中慢慢掌握「真實劇場」的取徑,那就不能錯過來自德國的Christine Umpfenbach所主持的大師班「家族故事──真實劇場探索及展演」。這是一個專為有志探索和嘗試「真實劇場」的劇場人而設的深度課程,內容直接觸及是次探索計劃最核心的問題:劇場可以如何建構真實?又可以如何詮釋真實?參與者將會通過兩周密集課程,有系統地研習真實劇場的創作模式和具體應用技法。Christine Umpfenbach為德國紀錄劇場的資深戲劇構作,由她來解說「真實劇場」這個充滿歧義並正在德國日趨盛行的觀念,必有真知灼見。
如果想從受眾的角度一窺「後戲劇」的創作人是如何看待真實,怎樣以美學切入真實,我們安排了大家熟識的馮程程和來自台灣再拒劇團的黃思農的實驗性作品。二人繼2019《大驅離》之後,今次分途出擊,黃思農以一大一小兩個聲音導航戶外漫遊活動《逝言書》和《島嶼少年》,運用廣播故事式的再現手法去處理敏感的歷史檔案和末世寓言,把劇場的真實性回歸到想像和聆聽的本源。而剛在台北完成了《萬里尋親記》的馮程程,這次會進一步挑戰劇場的韌性,聚合了一群年青表演者,以逼近行為藝術的表演狀態迎接《在新的一天,我們繼續往理想前進》,以非戲劇性的方式呈現時間與生活的真實。
雖說這個專題劇季來得怱促,其實在今年五月的時候序幕已經拉開了。在《鐵行里》的演出裏,我們印製了一本小冊子,嘗試向觀眾簡述這個計劃的概念和內容。小冊子內主要有我和資深劇場構作陳佾均的兩篇文章,還有一個講談的錄像檔連結,紀錄了早前我和參與這個計劃的另外兩位創作人:馮程程、黃思農的一次對談。不過我懷疑這些材料當時都沒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所以我把文章和對談的連結再次附錄在這裏,錯過了的朋友不妨細讀和收聽一下。
《鐵行里》演出以後,得到很多回響,也有特別針對「作品是否在探索真實」的批評。無論大家喜愛與否,我們期望在接下來的探索活動中能得到更多業界和受眾的意見,因為誠意的批評總是最好的一種關注和參與方式。也許,仍有一點值得在此補充的是,關於理論和美學,以及各種由此引伸的意識形態,愈重要的東西愈需要我們付出耐性和開放思辨,口號化的對號入座與劃線歸邊,都不是前進進想要做的。今次的探索計劃只是一個開始。
這個計劃原定是一個跨越2021和2022的兩年活動,是新文本運動以後我們起動的另一個探索項目。真實劇場,轉譯自Theatre of the Real,或者,Theatre of Authenticity,不過無論哪一個說法,到目前都還不是一個被廣泛使用,並且有著普遍共識的用語。真實劇場這個尚待闡明的觀念最吸引我們的,是它同時指向內容和形式,在新文本的理念以外,提出了另一個尖銳的思考:在這真相缺席的時代,劇場作為一個再現真實的中介,它的真實性從何而來?一個作品的真實性背後的反思和承諾又是甚麼?
計劃的構思從2019開始醞釀,因為明白到「真實」這個觀念的歧義性實在極大,所以計劃中的活動以實踐先行,通過幾個創作人的作品和工作坊,循序地讓相關的觀念慢慢發酵,互相對照,引發討論。但很不幸剛起步便遇上了持續的疫情,整個計劃的進程和次序都給打亂了。幾經折騰後,在這兩年將盡之際,我們決定把這個計劃濃縮在今年十月到明年一月發生,沒了細水長流的舖排,但也許陰差陽錯,卻成就了一個小小的超級劇季。忽然間,一個SEASON OF AUTHENTICITY就在大家眼前。
除了早前已完成的《鐵行里》和《潛行者地圖》外,這個忽然而至的劇季包括兩個密集工作坊,一大一小兩個聲音導航戶外漫遊,以及一個「後戲劇」的劇場演出,每一個節目都極具特色,可以說,不同的「真實追求者」,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參與。
假若你認為「真實劇場」必須是一種介入和行動,程展緯的「身份是如何煉成的」工作坊便最適合你參加,因為它絕對是這次計劃裏最另類的嘗試。參加者在程展緯的帶領下,將會深入職場虎穴,第一身從社會環境裏體驗權責、職能、身份等等規範的運作方式,為期一個半月的工作坊就像一次卧底偵探遊戲。程展緯是本地一位特立獨行的觀念藝術家,一向身體力行展現社會關懷。 有他的參與,關於何謂「真實」的探索和討論,定必會變得激烈而睿智。
如果你想循序漸進,從知性分析和專題實踐中慢慢掌握「真實劇場」的取徑,那就不能錯過來自德國的Christine Umpfenbach所主持的大師班「家族故事──真實劇場探索及展演」。這是一個專為有志探索和嘗試「真實劇場」的劇場人而設的深度課程,內容直接觸及是次探索計劃最核心的問題:劇場可以如何建構真實?又可以如何詮釋真實?參與者將會通過兩周密集課程,有系統地研習真實劇場的創作模式和具體應用技法。Christine Umpfenbach為德國紀錄劇場的資深戲劇構作,由她來解說「真實劇場」這個充滿歧義並正在德國日趨盛行的觀念,必有真知灼見。
如果想從受眾的角度一窺「後戲劇」的創作人是如何看待真實,怎樣以美學切入真實,我們安排了大家熟識的馮程程和來自台灣再拒劇團的黃思農的實驗性作品。二人繼2019《大驅離》之後,今次分途出擊,黃思農以一大一小兩個聲音導航戶外漫遊活動《逝言書》和《島嶼少年》,運用廣播故事式的再現手法去處理敏感的歷史檔案和末世寓言,把劇場的真實性回歸到想像和聆聽的本源。而剛在台北完成了《萬里尋親記》的馮程程,這次會進一步挑戰劇場的韌性,聚合了一群年青表演者,以逼近行為藝術的表演狀態迎接《在新的一天,我們繼續往理想前進》,以非戲劇性的方式呈現時間與生活的真實。
雖說這個專題劇季來得怱促,其實在今年五月的時候序幕已經拉開了。在《鐵行里》的演出裏,我們印製了一本小冊子,嘗試向觀眾簡述這個計劃的概念和內容。小冊子內主要有我和資深劇場構作陳佾均的兩篇文章,還有一個講談的錄像檔連結,紀錄了早前我和參與這個計劃的另外兩位創作人:馮程程、黃思農的一次對談。不過我懷疑這些材料當時都沒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所以我把文章和對談的連結再次附錄在這裏,錯過了的朋友不妨細讀和收聽一下。
《鐵行里》演出以後,得到很多回響,也有特別針對「作品是否在探索真實」的批評。無論大家喜愛與否,我們期望在接下來的探索活動中能得到更多業界和受眾的意見,因為誠意的批評總是最好的一種關注和參與方式。也許,仍有一點值得在此補充的是,關於理論和美學,以及各種由此引伸的意識形態,愈重要的東西愈需要我們付出耐性和開放思辨,口號化的對號入座與劃線歸邊,都不是前進進想要做的。今次的探索計劃只是一個開始。